四川復合鈦管產量
四川復合鈦管產量大概數據
時間 | 品名 | 產量范圍 | 單位 |
---|---|---|---|
2018 | 復合鈦管 | 5000-6000 | 噸 |
2019 | 復合鈦管 | 6000-7000 | 噸 |
2020 | 復合鈦管 | 7000-8000 | 噸 |
2021 | 復合鈦管 | 8000-9000 | 噸 |
四川復合鈦管產量行情
四川復合鈦管產量資訊
另辟路徑!美資將在沙特合建稀土全產業鏈
在特朗普訪問沙特之際,隨團的美國企業宣布一系列在沙投資或合作的計劃。除了眾多科技公司,還有一家美國稀土礦商。 美國稀土企業MP Materials與沙特旗艦礦業公司Ma’aden近日簽署了一份諒解備忘錄,將在沙特共同開發一條稀土供應鏈。 雙方合作將包括稀土礦物的開采、分離、精煉和磁體生產。 “今天的聲明是朝著重新平衡全球供應鏈邁出的重要第一步,這一舉措正值新興技術(尤其是機器人和物理人工智能)推動的轉型增長時期,同時也深化了美國和沙特之間的戰略聯盟,”MP Materials公司首席執行官詹姆斯·利廷斯基在新聞稿中表示。 新聞稿指出,稀土磁體是交通運輸、能源、機器人和航空航天等關鍵技術領域不可或缺的零部件。此次合作將利用沙特極具競爭力的能源基礎、世界一流的基礎設施和戰略位置,實現全球稀土供應鏈的多元化和拓展,從而滿足快速增長行業日益增長的需求。 此次特朗普總統訪問沙特,可謂是收獲滿滿,沙特承諾未來將在美投資至少6000億美元,涵蓋能源、國防和礦業領域,而英偉達、AMD、谷歌、甲骨文等多家科技企業宣布與沙特合作或在沙特投資建設。 而沙特一直在努力成為全球重要的礦產中心,例如銅礦、鎳礦、稀土礦等,而這些礦產正成為那些以科技為重點的經濟體的必需品。根據沙特地質調查局數據,該國已探明稀土儲量約320萬噸,占全球1.5%,但冶煉技術幾乎空白。 而MP Materials是美國唯一運營的芒廷帕斯稀土礦所有者,雖擁有年產逾4萬噸稀土精礦的能力,但是長期以來其礦產的冶煉加工幾乎都在中國完成。 雙方合作本質上是資源與市場的互補:沙特提供資金、礦產開發權及區域樞紐優勢,MP Materials輸出礦山運營經驗和部分分離技術,努力建設從原材料至最終產品的一條稀土全產業鏈。不過,稀土全產業鏈的建設并非易事,可能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時間才能全部完成。 目前,中國稀土產業鏈在全球具有絕對領先地位,其稀土礦儲量超4000萬噸,約占全球的四成左右;稀土冶煉分離產量約占全球的九成。
2025-05-16 14:30:39特朗普“關稅大棒”暴擊全球經濟!聯合國:今明兩年增長都將放緩
聯合國周四預測,今年和明年的全球經濟增長將放緩,并提到了美國關稅飆升和貿易緊張局勢加劇的影響。 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經濟分析和政策司司長山Shantanu Mukherjee說,“這些天,空氣中充滿了不確定性。” “對于全球經濟來說,這是一個緊張的時刻。 今年1月,我們預計未來兩年的增長將保持穩定——盡管低于平均水平,不過自那以后,前景更加暗淡,同時伴隨著各方面的大幅波動。 ”他在發布年中預測時告訴記者。 這位聯合國經濟學家提到了動蕩的地緣政治形勢、生產成本上升、供應鏈中斷和金融動蕩的威脅。 聯合國目前預計,今年全球經濟增長率為2.4%,明年為2.5%,比1月份的預測各下降0.4個百分點。 去年,全球經濟增長2.9%。 具體影響 Mukherjee指出,經濟放緩正在影響大多數國家和地區,但 受影響最嚴重的是最貧窮和最不發達國家, 自1月份以來,這些國家的增長前景已從4.6%降至4.1%。 “這意味著最弱勢國家的經濟產出將損失數十億美元,而全球一半以上的極端貧困人口都生活在這些國家。”他說。 與此同時,根據聯合國的報告, 預計世界上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也將受到影響。 報告稱,目前預計美國經濟增長率將大幅下降,從去年的2.8%降至今年的1.6%,并指出關稅上調和政策不確定性預計將給私人投資和消費帶來壓力。 此外,歐盟今年的經濟增長預計將與去年持平,僅為1%,原因是凈出口疲軟和貿易壁壘升高。英國去年1.1%的經濟增長率預計將降至0.9%。 聯合國還預計,貿易疲軟、投資放緩和大宗商品價格下跌也將影響其他主要發展中經濟體的增長,包括巴西、墨西哥和南非。 印度仍將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大型經濟體之一,但聯合國預測稱,其經濟增速預計將從2024年的7.1%降至今年的6.3%。 不過從更積極的角度來看,Mukherjee說, 聯合國預計雙邊談判將導致關稅降低, 盡管他認為關稅不會回到美國總統特朗普2月份宣布之前的水平。 盡管如此,Mukherjee認為,解決不確定性也將有助于個人和企業做出經濟決策,這將對全球經濟產生積極影響。
2025-05-16 14:27:40晶科、隆基、晶澳、天合 組件四寡頭集體“破界”
剛剛結束的財報披露季,光伏組件行業可謂一片慘淡,或許“破界”早已成為諸多企業的戰略之一。 事實上,這也是新型電力系統構建下的必然路徑,多元一體或將是新能源企業的統一選擇。 組件四寡頭 光伏制造行業的慘烈同樣展現在頭部企業。 聚焦組件環節,此前北極星根據企業披露數據以及調研情況公布了今年一季度的組件出貨量排名情況(2025年Q1光伏組件出貨量TOP20),晶科、隆基、晶澳、天合依舊穩居TOP4。2024年度,晶科、隆基、晶澳、天合組件出貨量合計超過300GW,占全球光伏新增裝機近60%。 這一格局自2018年后便穩定至今,雖排位會有上下浮動,但四家企業無一缺席,四大組件寡頭無可爭議。七年間,四大巨頭的年度組件出貨量也由不足10GW狂飆至70GW+甚至直追百吉瓦。 實際上,除市占率外,四大組件寡頭的護城河更是建立于技術領先。2024年下半年,技術迭代風暴口,隆基率先推出基于HPBC 2.0技術的全新組件新品Hi-MO X10,將組件量產效率拉高至24.8%。緊隨其后,晶科、天合、晶澳紛紛官宣新品,同樣追至24.8%。 據年報披露,隆基預計到2025年底HPBC 2.0電池、組件產能將達到50GW;晶科預計2025年將完成40%以上產能的升級改造,年底前將形成40-50GW高功率TOPCon產能。 此外,四大頭部早已在下一代產業技術上展開角力。如晶科鈣鈦礦/TOPCon疊層電池經權威第三方機構檢測轉化效率高達34.22%;天合自主研發的210大尺寸鈣鈦礦/晶體硅兩端疊層電池組件(面積3.1 m²)經認證峰值功率達808W,是全球首塊功率突破800W門檻的工業標準尺寸光伏組件產品;隆基自主研發的雜化背接觸晶硅太陽電池(HIBC)轉換效率突破27.81%,晶硅-鈣鈦礦疊層太陽電池轉換效率高達34.85%。 只是產能供需矛盾未解,行業周期底部掙扎之下,頭部企業也難逃虧損命運。2024年度,除晶科保持盈利外,其他三巨頭凈利潤均大幅虧損。今年一季度,四大巨頭凈利潤更是無不為負。由此,對于2025年組件出貨目標,晶科、隆基、天合僅預期同比微漲。 集體 “破界” 跳出泥潭抑或搶抓市場紅利,可以發現的是,四大巨頭正加快“跳出”組件,而集體盯上的正是未來電力系統中新能源不可或缺的搭檔——儲能,毫無疑問這也是行業普遍虧損之下少有的盈利派的關鍵所在。 當然,無論是技術協同抑或市場協同,光伏企業跨界儲能早已開啟,尤以逆變器企業為甚,而組件企業無疑正呈加速之勢。 其中晶科早在2020年底便在其經營范圍新增了儲能業務。財報顯示,2024年度晶科儲能系統出貨量突破1GWh,今年晶科意欲將這一數字一舉改寫為6GWh,同比增長500%,足以顯示了2025年晶科的發力重心。 天合的儲能足跡更早。2015年,高紀凡掛帥成立天合儲能,至此也宣告了天合正式跨界進軍儲能行業。2024年,天合儲能艙及系統累計出貨超過10GWh,儲能電池、直流電池艙及交直流產品組合產能達到16GWh。2025年,天合儲能系統業務計劃實現出貨量8~10GWh。 值得重視的是,相比其他頭部企業, 天合“破界”顯然更加堅決,除儲能業務外,支架、系統解決方案、數字能源服務等業務早已全面開花。從今年起,天合也全力推進戰略轉型,致力于從光伏產品制造商轉型升級為光伏及儲能智慧能源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并向市場亮出強大決心,未來系統解決方案、數字能源服務營收占比將超50%。 在儲能業務加速的還有晶澳。據財報介紹,圍繞分布式戶用、分布式商用以及集中式光伏電站,晶澳推出了3個系列的儲能系統產品,可廣泛適用于電源側、電網側、用戶側各個場景。儲能業績,晶澳雖并未具體披露,但從營收構成來看,儲能業務貢獻微乎其微。 不同于前三家企業,隆基于儲能圈外似乎經歷了更長時間的徘徊。去年的一份投資者交流紀要中顯示,隆基綠能總裁李振國曾表態隆基會考慮把儲能作為第二曲線,把氫能當作為第三曲線。但這很快遭到了隆基綠能董事長鐘寶申的辟謠,他表示隆基仍堅定發展氫能。 不過,在最近的一次媒體對話中,李振國再次釋放出清晰的信號,他介紹:“在組件業務之外其他業務領域的布局定位想得更清楚了,隆基會繼續往后延展場景化的應用,包括跟儲能結合、發展氫氨醇等業務。”并且李振國還透露,今年氫能業務會有所收縮,但這并不代表著不看好。 相比戰略上的遲疑,隆基的行動顯然神速。4月22日,青島盛隆新能源有限公司正式注冊成立,注冊資本100萬元,經營范圍包含發電技術服務、儲能技術服務等。該公司正是由西安隆基清潔能源有限公司100%持股,為隆基綠能的全資孫公司。 其實不僅僅是頭部企業,今年以來多家光伏企業挽救頹勢,同樣選擇了向儲能進攻,如異質結新貴璉升科技擬籌劃收購興儲世紀、易成新能拿下控股股東河南平煤神馬儲能公司80%股權等。 只是在30%+的高毛利率趨勢下,儲能擁躉雖仍舊前赴后繼,但市場擁擠之下極致內卷、行業洗牌已現,在此儲能還能成為光伏企業脫困的新引擎嗎?
2025-05-16 10:00:09中東利好頻傳!借沙特芯片大單東風 英偉達股價收復年內失地
當地時間周三, 在沙特芯片大單的助推下,英偉達股價收復年內所有失地,并錄得正收益 。 這也使得英偉達成為美股大盤復蘇中最新一只股價翻紅的 “七巨頭”成員股。 另外兩只年內錄得正收益的“七巨頭”成員股是Meta和微軟,股價累計漲幅分別為12%和7%以上。 美股 “七巨頭”指的是當前美股市場中極具影響力且市值規模龐大的七家科技公司,分別是蘋果、微軟、亞馬遜、特斯拉、Meta、英偉達、谷歌。 英偉達股價周三上漲逾4%,本周累計漲幅超15%。最新的反彈已使該股今年年內實現約0.7%的正收益。 目前,英偉達已經重返3萬億美元市值俱樂部。不過,該股仍較1月份創下的52周高點低約10%。 自美國總統特朗普本周攜包括英偉達CEO黃仁勛在內的商界領袖出訪中東以來,英偉達頻迎利好。 本周二, 黃仁勛在沙特利雅得宣布,與沙特主權財富基金PIF剛成立的人工智能公司Humain達成芯片供應協議。英偉達將向該公司提供1.8萬顆GB300芯片 ,用于建設容量最高可達500兆瓦的數據中心。 分析師預計,來自沙特的芯片大單可能有助于緩解美國政府芯片出口管制對英偉達造成的收入沖擊。 此外, 最新消息稱,美國已與阿聯酋達成初步協議,允許后者從2025年開始每年進口50萬枚英偉達先進芯片 ,用以建設對開發人工智能模型至關重要的數據中心。該協議有效期或持續至2027年,但也有可能持續至2030年。 伴隨著人工智能熱潮,英偉達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都曾是散戶投資者的最愛。然而今年以來,由于投資者更加關注AI技術的實際應用與商業回報,人工智能驅動的漲勢逐漸失去動力。 此外,周一中美宣布達成貿易協議,并互相大幅降低關稅對英偉達也構成了一定程度的利好。上月初,英偉達股價再次遭受打擊,因市場參與者擔心,鑒于該公司在中國的高制造業敞口,特朗普對中國征收的高額關稅將損害該公司。
2025-05-16 08:58:24一季度凈利超56億元、控股公司管理層調整 “一個吉利”進入倒計時
在《臺州宣言》戰略指引下,吉利汽車正加速實現“一個吉利”的全面轉型。 5月15日,吉利汽車在港交所公告,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收入724.9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25%;母公司擁有人應占溢利同比提升263.6%,達56.72億元。 吉利汽車表示,大幅的利潤增長得益于公司一季度的銷量表現和盈利能力的改善。期內,吉利汽車銷量70.4萬輛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48%,已完成全年271萬輛銷量目標的26%。其中,吉利新能源產品(含吉利、領克、極氪)第一季度銷量33.9萬輛,國內新能源滲透率超50%。隨著新能源盈利能力的改善及規模效應釋放,第一季度公司毛利總額大幅提升至114億元,毛利率達15.8%。 在吉利汽車一季度業績會上,吉利汽車行政總裁及執行董事桂生悅表示,公司對今年年度目標有信心超額完成,隨著各項整合深入推進,吉利汽車不斷發展,盈利能力持續提高,將給股東帶來更大回報。 桂生悅同時公開回應了吉利汽車與極氪科技的合并緣由。桂生悅表示,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和日益復雜的市場環境,吉利汽車只有改變過去“品牌小而散、散而亂”的現象進行深度整合,把公司的資源凝聚,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當中取得勝利。“面對激烈的競爭,市場不給容錯空間,吉利汽車需要快速整合提高企業競爭力,且廣大股東高度贊成吉利汽車與極氪的整合。”桂生悅透露。 5月7日,吉利在港交所發布公告,公司向極氪提交非約束性報價函,建議私有化極氪,收購所有已發行及發行在外的極氪股份及美國存托股票(本集團實益擁有者除外),回購價為25.66美元/股。此后一周,極氪發布公告稱,關于日前吉利私有化極氪的提議,目前尚未做出任何決定。 “吉利汽車與極氪科技實現完全合并后,力爭實現研發層面數以10億元的節省、采購層面節省幾十億元的目標,達到管理費用與營銷費用雙下降的顯著效果。”吉利控股集團CEO、吉利汽車副主席及執行董事李東輝確認,協同整合是當前吉利控股的重要戰略,去年吉利汽車在基礎技術、產品研發、制造、采購等各領域全面推進協同。下一步將在共同管理班子的領導下,在各品牌面對各自客戶群體、產品設計分別開展的前提下,將中后臺工作極大程度協同起來。“不過,除極氪科技之外,沒有其他(子公司)尋求通過私有化進入到0175(即,吉利汽車)的上市公司,且吉利控股集團和其他相關的單獨上市公司也沒有進行任何私有化問題的討論。” 吉利汽車集團CEO淦家閱則表示,整合后集團將實現整體效益超5%,研發效率、管理效率及營銷效率達到15%-20%。 子公司一季度業績“飄紅”之時,吉利控股亦對“一個吉利”戰略整合后的組織架構進行了調整。據悉,吉利汽車收購極氪科技交易完成后,李東輝將出任吉利控股集團副董事長,負責董事局日常工作管理和集團投融資管理,并在資本運作、重大對外合作項目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安聰慧將出任吉利控股集團CEO,全面負責吉利控股集團運營管理工作(合并完成前,安聰慧仍擔任極氪科技集團CEO);桂生悅仍擔任吉利汽車行政總裁(CEO)及執行董事;淦家閱將出任合并后的吉利汽車集團CEO,吉利汽車集團將下設吉利銀河事業群和極氪科技事業群(淦家閱仍擔任吉利汽車執行董事)。此外,為培養年輕復合型高級管理人才,戴慶已于今年3月被任命為吉利控股集團輪值總裁,向吉利控股集團CEO匯報工作。 交銀國際最新研報認為,此次私有化利好吉利控股集團內部資源的深度整合和高效協同,杜絕重復投入,降低成本,提高企業競爭力。“合并后,新的管理架構下,各品牌保持獨特清晰的定位、差異化的技術規劃和產品組合。”
2025-05-16 08:49:04